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市区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2:03:05  浏览:90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市区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忻州市市区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忻政办发〔2012〕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忻州市市区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忻州市市区排水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排水管理,保障本市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防治水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2号)等法律规章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规划区范围内排水的规划、建设、许可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所有直接或间接向本市规划区范围内排水设施排水的单位、个体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水户)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排水,是指利用排水设施对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农业、畜牧业生产排水和水利排灌除外。

本办法所称排水设施,是指排水管网(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截流管道)、污水提升泵站、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主要用于接纳和输送污水的沟、渠等设施。

第四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本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排水监督管理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业务科室负责 承办排水许可的审批工作;市市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规划区范围内排水许可管理的日常工作。

市规划、水利、环保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排水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使用排水设施的权利和保护排水设施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管理


第六条 排水设施的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

污水处理实行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排水设施的建设应纳入我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以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建设。

第八条 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我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排水专业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我市排水专业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防洪排涝的要求,组织编制年度排水设施建设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按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排水专业规划和排水设施建设计划。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实行雨、污水分流。在已经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不得将雨、污水混接。暂不能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应当实行污水截流,并逐步向雨、污水分流过渡。

原有排水设施未实行雨水、污水分流的,应当按照排水规划要求,有计划的进行改造。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根据排水规划,配套建设、改造排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等项目(含房建和小区配套),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同时做出项目排水设计方案,报市排水管理机构进行排水方案预审。

第十三条 排水户排水工程初步设计审定前应当先征求市排水管理机构的书面意见,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变更的,须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图纸后报市排水管理机构备案,同意备案后方可变更。

第十四条 排水户应将排水工程作为项目内容之一与建筑主体项目一并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对排水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以及工程主体质量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 排水设施在项目用地红线以外部分的施工,市排水管理机构应进行监管,其末端接通方案由市排水管理机构审定,与公共排水设施接管部分施工,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实施。相关设计、施工、监管等所需费用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排水设施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专项验收;市排水管理机构对排水户排水工程与公共排水设施接管的位置、管径、高程、排水方向和雨污分流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和排水许可审批要求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作为是否通过竣工验收的依据。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配套排水设施未按本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施工的,或未接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不得申请专项验收。

第十七条 排水工程建设单位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办理工程项目备案,备案部门严格审查备案申请,未获得排水许可证或未经市排水管理机构书面同意,备案部门不予备案。



第三章 许可管理


第十八条 排水户需要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向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排水许可证书。

本办法实施前已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申请办理排水许可证书。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予以核发排水许可证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符合条件后,予以核发排水许可证书;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不得排水。

第十九条 排水户提出排水申请,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符合排水规划的要求;

(二)排放的污水符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其中,经由公共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还应当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者有关行业标准;

(三)已按规定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运行;餐饮业和其它可能产生油污的单位,已建造并使用隔油池或安装污水净化装置;洗车场已建造并使用沉砂池;医疗卫生机构所排放废水已经初步消毒处理;

(四)已在排放口设置专用检测井;

(五)排放污水易对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具备对水量、pH、CODcr、SS和氨氮等进行检测的能力和相应的水量、水质检测制度;

(六)对各类施工作业临时排水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堵塞或者损坏的,排水户已修建预沉设施,且排放污水符合本条第二项规定的标准;

(七)已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订排水协议和落实排水协议内容,并在排水口前加装安全阀门;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二十条 申请办理排水许可证,应当如实提交下列资料:

(一)排水许可申请表;

(二)有关专用检测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径的图纸及说明材料;

(三)按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有关材料;

(四)排水许可申请受理之日前一个月内由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出具的排水水质、水量检测报告;

(五)排放污水易对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应当提供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的有关材料;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提供具备检测水量、pH、CODcr、SS和氨氮能力及检测制度的材料;

(六)环评报告;

(七)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及其它相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排水许可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排水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排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因建设施工需要向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临时排放污水的,排水许可证书的有效期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排水状况具体确定,最长不得超过施工期限。

第二十三条 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在排水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续。市排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申请,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有效期延续5年。

排水户在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许可内容排放污水的,有效期届满时,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可不再审查,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延期5年。

第二十四条 对已建成投产,但不符合污水排放标准、超标不严重、又不致于对公共排水设施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影响的企业排水户,应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订排水协议,按协议支付相应的补偿治污成本。未按规定签订协议的,不得排水。

在协议排水期间,企业排水户应对污水进行无害化预处理整改。整改后符合污水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申请排水许可证;协议排水期满后,排水仍达不到污水排放标准的,按违约处理,不得排水。

第二十五条 排水户应当按照许可的排水种类、总量、时限、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排水。

第二十六条 排水户变更排水主体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提前15日申请变更登记,经批准后方可继续排水:

(一)日排水量增加20%以上的;

(二)排水方向、方式、排放口位置、高程发生变化的;

(三)主要污染物种类发生变化或浓度增高,排水水质发生变化的。

第二十七条 市排水管理机构应加强排水水质、水量监测,建立排水监测档案。排水户应当积极配合排水监测工作。

排水户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市排水管理机构报备上年度的排水基本情况。

第二十八条 市排水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自备水源和超标排污入网的污水排放管理,排水户应按有关规定缴纳自备水源、超标排污入网污水处理服务费,用于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排水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排水许可证,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水;

(二)超过排水许可证有效期限,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水;

(三)违反排水许可证规定的内容,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水;

(四)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放剧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和有害气体等;

(五)堵塞向公共排水设施或者向公共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

(六)擅自占压、拆卸、移动和穿凿公共排水设施;

(七)擅自向公共排水设施加压排水;

(八)其它损害向公共排水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三十条 在公共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水户未按照排水规划等有关要求,未将污水排入公共排水设施的,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害公共排水设施的,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清除修复或恢复原状,造成损坏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由市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 盗窃、破坏排水设施,妨碍排水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涉及违反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将同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各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加强价格监管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加强价格监管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4]25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物价局、财政厅(局)、农业厅(委)、商务厅、国家税务局:

为做好明年春耕期间化肥供应和价格监管工作,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种粮收入,经请示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稳定化肥价格等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继续实行促进化肥生产流通的各项优惠措施。对化肥生产用电继续实行优惠价格。对化肥铁路运输继续实行优惠运价。2005年对尿素产品增值税继续实行先征后返50%的政策(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下达)。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化肥的生产供应工作,切实加强对国家规定的化肥生产、流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不执行国家优惠政策的行为。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肥生产用煤、电、油、天然气等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和明年春耕用肥的运输调度。

二、继续加强对化肥出厂价格的管理,适当疏导价格矛盾。对合成氨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的大型氮肥生产企业,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方式,同时,为适度疏导前期积累的价格矛盾,适当弥补生产企业因煤、油等原材料、燃料涨价造成的成本增支因素,稳定生产,现决定从2004年12月1日起将1998年确定的尿素中准价水平由现行每吨1400元提高到1500元,上浮幅度为10%(上限为1650元)不变,下浮不限。列入地方定价目录的其他化肥出厂价格,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供求情况和生产成本,参照大型氮肥企业出厂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未列入定价目录的化肥出厂价格,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应考虑调整地方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在此之前要继续采取最高限价、提价申报制度、调价备案制度等形式进行监管。

三、加强化肥进出口调控。为控制化肥出口,增加国内供给,决定从2004年12月1日起,对今年3、4月份以前已签订并报税务机关备案但未标明化肥出口价格的长期出口合同也一律停止增值税出口退税。2005年继续实行对尿素、磷酸二铵等主要化肥产品暂停出口退税的政策。

四、建立健全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为解决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保证化肥企业均衡生产,满足用肥旺季农业生产需要,国家拟建立“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的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化肥淡储管理办法和财政贴息具体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另行下达)。各地特别是化肥主销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切实抓好冬储期间化肥货源组织工作。各农资经营企业要积极收购国产化肥,加快进口化肥的订到货,为明年春耕生产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五、加强化肥市场监管,维护正常流通秩序。对化肥批发零售价格,仍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最高限价等形式管理。各地在价格监管中,要适当考虑淡旺季季节差价,促进化肥淡季储备。经营环节需储备较长时间的,企业负担的储备费用和利息可据实另加,或在差率中予以考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价格市场巡查,对价格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明年春耕期间要集中对农资生产企业、经营销售企业(包括进口经营企业)和个人,执行政府规定的化肥等农资出厂、批发(港口交货)、零售价格政策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不执行规定的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最高限价等价格干预措施的,以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并选择典型价格违法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各地要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化肥、掺杂使假等不正当竞争和坑农害农的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禁地方封锁,维护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化肥市场秩序。

六、加强对农资价格政策的宣传。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坚决落实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一系列农资价格政策,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经营者特别是广大农户进行宣传,使各方面家喻户晓,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促进价格政策的贯彻落实。


发改委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税务总局
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

       (1998年6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发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始于初唐至明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足县境内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以下统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大足县境内其他石刻文物,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保护管理。
  第四条 文物的保护与维修,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文物的保养、修缮、迁移,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五条 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
  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具体实施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规划、环保、交通、林业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保护区内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应建立健全保护区内的石刻及其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规章制度,制定防火、防盗、防损毁措施。
  第七条 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应会同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制定有关规定,加强对保护区内的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等管理,维护保护区内的社会秩序。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大足石刻保护区内的文物及其附属物。
  在保护区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
  第九条 未经批准不得在保护区内进行建设工程。
  因特殊需要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经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经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审核,由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总体规划依法审批,报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在保护区内进行建设工程,所兴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色调、风格,必须与保护区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第十条 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乱挖乱掘等破坏环境的活动。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从事污染环境的活动。
  第十二条 保护区内的风景林木确需疏伐更新或砍伐的,须经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审查同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第十三条 保护区内的石刻及其建筑物、构筑物的重大修缮工程,必须制定修缮计划,并经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修缮工程竣工后,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验收。
  第十四条 保护区内的所有居民和游览者都应该爱护文物和环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服从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利用保护区内的文物及其建筑物拍摄电影、电视的(拍摄电视新闻报道除外),在报经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应到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拍摄电影、电视应当按批准的拍摄项目及内容拍摄。
  第十六条 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的各项经费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其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全部用于文物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 对在保护区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或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由主管部门对其主管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又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大足石刻文物管理处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