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福建省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6:44:32  浏览:96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办法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办法
福建省政府

1993年9月16日以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公布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根据国务院《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经营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地(市)、县(市、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矿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协同矿管部门对矿产资源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 各级矿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行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第五条 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经济技术指标,并按照矿产储量核减的审批规定,对所属矿山企业的储量进行管理。
第六条 矿山企业的地质测量机构是本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监督部门,负责对矿山企业的矿产储量进行管理,对矿产资源开采的损失、贫化以及综合开采利用进行监督。
第七条 单位或个人进行采矿经营承包必须经采矿登记机关同意,接受矿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矿山企业必须委托持有相应工程设计等级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承担矿山设计的单位必须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矿产储量的计算工业指标进行设计。
第九条 矿山企业必须在批准的矿山设计基础上,编制中段(阶段)、块段(盘区)开采设计和选矿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组织生产。未进行矿山设计或矿山设计未经批准的,不得施工。但地方小型以下普通建筑材料和砂、石、粘土的矿山企业除外。
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企业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由生产矿长或总工程师负责实施。
第十条 矿山的开拓、采准及采矿工程,必须按照开采设计进行施工,应当建立严格的施工验收制度,防止资源丢失。
第十一条 矿山企业对能够合理开采利用的共生、伴生矿产,必须统筹安排、综合开采利用。
对中低品位矿、薄层矿、难选矿、尾矿和废石(煤矸石)应当加强管理,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利用率。
对暂时不能综合开采的共生、伴生矿产及中低品位矿、薄层矿、难选矿,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采出暂时不能利用的共生、伴生矿产及中低品位矿、难选矿、含有用组分的尾矿和废石(煤矸石),应当在节约土地的原则下,妥善堆放、保存,防止流失及污染环境。
第十二条 矿山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
第十三条 生产矿山应当按照下列情况,分别制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以下简称三率)的考核指标,作为监督管理的依据。
(一)有正规地质报告和设计的矿山,要依据生产实际资料、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情况,结合原设计推荐的指标、制定整个矿山的阶段性三率指标;
(二)有正确地质报告和稳定的生产能力但无设计的矿山,应当制定与相应类型、规模的国有矿山相当的三率考核指标。
(三)开采无正规地质报告和设计的生产矿山,除补作勘查、设计工作外,可根据估算的可采储量及逐年采出矿量的开采回采率制定相应的指标。
第十四条 开采地方小型矿山,可不制定三率指标,但应当在矿管部门指导下,编制矿山开采和治理规划。
矿山开采和治理规划,经矿管部门认可或批准后,作为监督管理依据。
第十五条 国有矿山企业提出的三率指标,经矿山企业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非国有矿山企业提出的三率指标,经矿山企业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矿管部门批准。
三率指标的具体考核、验收办法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矿山企业对矿产储量的圈定、计算及开采,应当以批准的计算储量的工业指标为依据,不得随意变动。确需变动的,应经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十七条 矿山企业应当在每年三月底前,将上年度新增的探明储量和采出量,以及按照设计正常损失的矿产储量报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审批。
非正常损失的矿产储量须经矿山企业地质测量机构或专职地质测量人员检查鉴定后,由矿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矿管部门审批。
矿山企业在开采设计范围内,由于下列情况不能开采的矿产储量,属于非正常损失储量:
(一)擅自提高原定工业指标,造成损失的矿产储量;
(二)开采条件恶化,导致不能采出的矿产储量;
(三)由于矿山企业管理不善而损失的矿产储量。
第十八条 同一采区应当一次申请报销的矿产储量,不得分次申请报销。未经报销的矿产储量,不得丢弃。
经批准后的增减储量,应当向矿管部门登记或注销。
第十九条 地下开采的中段(水平)或露天采矿场未采完的保有矿产储量,未经地质测量机构检查验收和有权机关批准,不得废除坑道和其他工程。
第二十条 矿山企业应当有专人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统计工作,并及时将统计资料报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主管部门。
各级矿管部门应当按时对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审查、汇总、分析并将审查、汇总、分析情况报上级矿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矿管部门应当按照年检的有关规定,对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进行检查。对符合规定的,给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册手续。
第二十二条 矿产品加工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和符合国家规定的加工工艺,原料消耗(矿石消耗)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矿石入选品位不得擅自提高。
第二十三条 矿产品加工企业在选矿加工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当综合回收;对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矿产,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四条 矿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矿产品原料时,对符合入选品位和生产工艺要求的矿石,均应收购,不得收富弃贫,浪费矿产资源。
第二十五条 从事非自采矿产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矿山所在地县级矿管部门批准,凭矿管部门发给的《矿产品经营许可证》到同级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后,方可运销。
第二十六条 运销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凭《采矿许可证》或《矿产品经营许可证》到矿产品运出地的矿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申报运销产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并办理准运手续。无准运手续的矿产品,不得承运。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矿管部门给予警告、没收采出的矿产品或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等额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或《矿产品经营许可证》:
(一)拒绝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册手续的;
(二)涂改《矿产品经营许可证》或超出《矿产品经营许可证》核定的内容经营矿产品的;
(三)拒绝接受矿管部门或矿产监督员的监督检查;
(四)收购、运输、销售无证开采矿产品的;
(五)无准运手续运销矿产品的。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有下列行为造成矿产资源损失、破坏的,由县级以上矿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矿石损失价值的5%至10%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采矿许可证》:
(一)不按正式批准的设计要求进行开采的;
(二)对经证实能够经济合理开采利用的共生、伴生矿产,不进行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
(三)矿山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制定三率考核指标或三率达不到阶段性要求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七、八条规定的。
第二十九条 伪造《矿产品经营许可证》,或者无《矿产品经营许可证》经营矿产品的,由县级以上矿管部门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的一倍罚款。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9月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深府办〔2010〕1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十二日

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保障用人机关和聘任制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2010〕22号),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含公安和监狱劳教机关,下同)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

  本试行办法所称聘任制公务员,是指行政机关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和行政执法专项编制)限额内根据本试行办法以合同形式聘任、依法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第四条 聘任制公务员依法享有相应的公务员权利,并履行公务员义务。

  第五条 聘任制公务员按照本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分类管理。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系列和职务序列。

  第六条 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的综合管理。

  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区行政机关按管理权限负责聘任制公务员的日常管理。

第二章 招 聘

  第七条 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八条 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原则上实行公开招聘。

  对于专业通用性较低、采取公开招聘方式难以聘任到合适人选的主任级以上专业技术类职位及其他性质特殊的职位,经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用选聘方式招聘。

  第九条 应聘聘任制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资格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18周岁,公开招聘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各机关不得设置与招聘职位无关的资格条件。

  第十条 下列人员不得应聘聘任制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5年内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公务员录用(招聘)纪律行为的;

  (四)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招聘)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一条 应聘聘任制公务员应符合回避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公开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开招聘,由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组织。

  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按照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要求,承担聘任制公务员公开招聘的有关工作。

  第十四条 采取公开招聘方式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计划;

  (二)发布公开招聘公告;

  (三)报名;

  (四)笔试;

  (五)资格初审;

  (六)面试;

  (七)体检、资格复审、考察与公示;

  (八)聘任审批。

  必要时,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对上述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应拟订公开招聘计划报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公开招聘计划,制定公开招聘公告,面向社会发布。公开招聘公告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用人机关、职位、名额和资格条件;

  (二)报名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

  (三)需提交的材料;

  (四)考试科目、时间和地点;

  (五)其他须知事项。

  第十六条 聘任制公务员公开招聘一般采取网上报名方式,应聘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第十七条 聘任制公务员公开招聘考试实行分类考试,考试内容根据聘任制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分别设置。

  第十八条 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应聘人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体检人选,并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的有关规定组织体检。

  体检的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应当对体检合格的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和考察。

  资格复审主要核实应聘人是否符合规定的资格条件,确认其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材料是否真实、准确。

  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应聘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

  考察应当组成考察组,考察组由2人以上组成。考察组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并据实写出考察材料。

  第二十条 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应根据考试成绩、体检结果、资格复审和考察情况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送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内容包括用人机关名称、职位、拟聘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毕业院校或者工作单位、监督电话以及其他事项。

  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反映问题不影响聘任的,由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报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办理聘任审批手续;对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聘任;对反映有严重问题但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聘任,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聘任。

  第二十一条 因体检、资格复审、考察、公示不合格或个人放弃聘任资格等空缺出的名额,可在同职位考试总成绩合格考生中,按排名高低顺序,依次递补拟聘人选,并按照本试行办法第十八条至第二十条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采用选聘方式的,由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市直行政机关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一)申报选聘计划。提交选聘计划报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选聘计划须包括选聘职位、名额、资格条件、选聘范围、薪酬待遇、考试或考核的方法及程序等内容;

  (二)组织选聘。组成考评小组,按照选聘计划规定的范围、资格条件等选定应聘人,并按照选聘计划规定的考试或考核方式及程序对应聘人进行考试或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并按照本试行办法第十九条至第二十条规定办理考察和公示手续,确定拟聘人员名单;

  (三)聘任审批。报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办理聘任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应聘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取消考试、考察或体检资格,不予聘任或解除聘任合同等处理。

  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单位及有关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三章 聘任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四条 用人机关应当在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聘任后60日内,根据公开招聘或选聘计划与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订立聘任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对应届毕业生被聘为聘任制公务员的,用人机关可在其获学校派遣之日起30日内与其订立聘任合同。

  第二十五条 聘任合同分为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无固定期限聘任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聘任合同。

  第二十六条 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是指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订立的有合同终止时间的聘任合同。

  用人机关原则上应与聘任制公务员订立固定期限聘任合同,首次聘任的聘期一般为3年,续聘的聘期一般为5年,聘期不得超过编制使用期限和法定退休年龄。

  第二十七条 无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是指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订立的无确定终止时间的聘任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本人提出订立固定期限聘任合同的,用人机关应当与聘任制公务员订立无固定期限聘任合同:

  (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为聘任制公务员或委任制公务员转为聘任制公务员的;

  (二)聘任制公务员近5年内没有本试行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情形,且连续聘满10年的。

  第二十八条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聘任合同,是指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聘任合同。

  第二十九条 聘任合同由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协商一致,并经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在聘任合同文本上盖章或签字生效。

  聘任合同文本由用人机关和聘任制公务员各执一份。

  第三十条 聘任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聘任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聘任合同期限;

  (三)聘任职位及其主要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或绩效目标;

  (四)工作条件和工作纪律;

  (五)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六)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

  (七)违约责任;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纳入聘任合同的其他事项。

  聘任合同标准文本由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用人机关与新招聘的聘任制公务员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约定的试用期为6个月,包括在聘期内。

  试用期内,由用人机关对新招聘的聘任制公务员进行考察,并安排必要的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由用人机关按招聘职位明确的职组(职系)、职务(职级)、入职薪级任职定级,办理公务员登记手续。

  对调任、转任、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为聘任制公务员或委任制公务员转为聘任制公务员的,用人机关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三十二条 聘任制公务员试用期工资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实行薪级工资制度的,按照其入职薪级工资标准的80%执行;

  (二)未实行薪级工资制度的,按照公务员试用期工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用人机关为聘任制公务员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其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聘任制公务员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机关支付违约金。用人机关要求聘任制公务员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第三十四条 聘任合同期满,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双方愿意续聘的,可直接续签聘任合同。

  聘任制公务员在聘期内年度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且聘任期考核合格,本人提出续聘的,用人机关应与其续签聘任合同。

  是否续签聘任合同,应当在聘任合同期限届满30日前确定。

第四章 聘任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三十五条 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应当按照聘任合同的约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第三十六条 用人机关变更名称、主要负责人等事项,不影响聘任合同的履行。

  第三十七条 用人机关发生调整、合并或撤销等情况,原聘任合同继续有效,聘任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机关继续履行。

  第三十八条 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协商一致,可以变更聘任合同约定的内容,但应符合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位发生变动的,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应变更聘任合同。

  第四十条 变更聘任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变更后的聘任合同文本由用人机关和聘任制公务员各执一份。

第五章 聘任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一条 用人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任合同。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制公务员可以解除聘任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依法服兵役的;

  (三)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

  (四)用人机关未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

  聘任制公务员在试用期内解除聘任合同,应当提前5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机关。聘任制公务员因前款第(二)、(三)、(四)项情形之一解除聘任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机关。

  除上述情形外,聘任制公务员提出解除聘任合同未能与用人机关协商一致的,聘任制公务员应当继续履行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任合同仍未能与用人机关协商一致的,即可解除聘任合同。

  第四十三条 聘任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机关可以解除聘任合同:

  (一)聘期内年度考核不称职或有2年为基本称职的;

  (二)因责任事故、违反纪律、失职、渎职、营私舞弊或者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四)未经用人机关同意在其他单位兼职的;

  (五)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无法从事原工作,或无法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或目标,也不能从事由用人机关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六)因订立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双方协商,未能就变更聘任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机关因前款第(五)、(六)项情形之一解除聘任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聘任制公务员本人。

  第四十四条 聘任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机关应当解除聘任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聘任条件或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

  (二)聘期内年度考核连续2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三)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的;

  (五)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六)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七)因责任事故、违反纪律、失职、渎职、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

  (八)被给予开除处分的。

  第四十五条 聘任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机关不得解除聘任合同:

  (一)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性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患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制公务员不得解除聘任合同:

  (一)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二)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任合同终止:

  (一)聘任合同期满的;

  (二)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的;

  (三)聘任制公务员按照有关规定退休的;

  (四)聘任制公务员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八条 聘任合同期满,有本试行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按照工伤保险 的有关规定执行;有本试行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其他情形之一的,聘任合同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

  第四十九条 用人机关违反本试行办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聘任合同,聘任制公务员要求继续履行聘任合同的,用人机关应当继续履行。

  第五十条 用人机关应在解除或者终止聘任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聘任合同的书面证明,并及时为聘任制公务员办理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相关手续。用人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聘任制公务员的人事档案;聘任制公务员不得无故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聘任制公务员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第五十一条 聘任合同订立、变更、解除或者终止的,用人机关应自合同订立、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后10个工作日内将情况报同级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章 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

  第五十二条 聘任制公务员工资的结构、标准及调整按其所在职位类别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个别临时性职位或需要高层次人才的职位,可以另行协议工资,由用人机关报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

  第五十三条 聘任制公务员的休假,按照公务员休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聘任制公务员按有关规定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并按照本市公务员的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

  聘任制公务员实行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五条 聘任制公务员聘任期间因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间、因病或非因公死亡,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待遇。

  第五十六条 聘任制公务员实行与职务或薪级挂钩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保健等福利制度,按其所在职位类别有关规定执行,个别另行协议工资的,按聘任合同约定执行。

第七章 其 他

  第五十七条 聘任制公务员的职务任免与职务(职级)升降、考核、奖励、惩戒、培训、回避、申诉控告等,按照其所在职位类别公务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聘任制公务员的交流,按照其所在职位类别公务员交流的有关规定执行,并不得转为委任制公务员。

  第五十九条 聘任制公务员与用人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试行办法对聘任制公务员管理未作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有关规定和聘任合同的约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聘任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试行办法管理。

  第六十二条 本试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试行期5年。原市人事局2008年1月31日发布的《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政府


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体制改革,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开辟筹措资金的新渠道,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并根据深圳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深圳市的股票发行、交易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股票发行与交易应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深圳市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以下简称主管机关),按本办法对股票发行和交易行使日常管理职能。

第二章 股 票
第五条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证明股东在股份公司中拥有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和剩余财产分配权等权益的有价证券。
第六条 股票的票面必须载明以下内容:
(一)公司名称、注册地;
(二)股票种类;
(三)每股面值、股数;
(四)股票编号、股东名称或姓名;
(五)法定代表人签名、股份公司印鉴;
(六)股份登记处名称、地址。
第七条 股票票面格式应按主管机关的规定设计及在主管机关指定的印刷厂印刷。
第八条 股票原则上实行一手一票制,每股的面值为一元。按不同的股票分别确定若干股为一手。
第九条 股票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可以转让,但不得退股。转让时必须通过合法的证券交易机构,按照有关法规和股份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股票可以抵押、继承。
第十一条 股份公司股票均为记名股票,计值货币为人民币。用外汇购买的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股份公司可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股票。
普通股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享有表决权以及参加股份公司盈余或破产清算后剩余资产的分配等权利。
优先股股东不享有参加股东大会以及表决的权利,但可在普通股股东之前享受股份公司盈余或破产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的权利。

第三章 股票发行
第十三条 股票发行须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
第十四条 股票发行可分为:
(一)公开发行。股份公司以同一条件向社会非特定单位和个人公开发行。
(二)私募发行。由5名以上、49名以下的发起人(法人)全额认购。私募发行的股票只能在法人之间进行转让。
(三)内部发行。是指向本公司内部职工发行。向内部职工发行的股票总额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30%。内部发行由主管机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细则办理。
第十五条 企业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改组成股份公司;
(二)生产经营符合深圳的产业政策;
(三)财务及经营业绩良好,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
(四)申请前一年有形资产净值占有形资产总值的比例应不低于25%;
(五)发起人认缴股份不得少于500万元,并不低于总股本的35%;
(六)向非特定个人公开发行的股份不得少于总股本的25%,主管机关可根据情况提高公开发行股票的比例;
(七)股东人数不少于800人;
(八)申请企业或发起人在近三年内没有违法行为或损害公众利益的记录。
第十六条 公开发行的股票,除发起人认购和定向发售外,其余部分必须向社会公开发售。
定向对象分为内部职工和与本公司生产经营有紧密联系的企业法人。
内部职工认购部分不得超过向社会公开发行部分的10%,且一年内不得转让。一年后每半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持有的10%。
企业法人定向购买部分,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0%,且二年内不得转让。
第十七条 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应向主管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发行股票的申请报告;
(二)市政府批准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文件或公司注册登记的证明;
(三)经市政府批准的公司章程;
(四)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上述报告如涉及对国有资产评估和验资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确认文件;
(五)发起人认购股份的验资报告;
(六)经会计师事务所签证的财务报表;
(七)招股说明书;
(八)资金运用的可行性报告;
(九)股东大会或发起人会议的相应决议;
(十)经会计师事务所签证的未来一年公司盈利预测文件;
(十一)主管机关要求的其它文件。
第十八条 发行公司须编制招股说明书,真实、全面地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住所;
(二)生产经营范围;
(三)发起人或董事、经理简历;
(四)发行股票的理由、目的;
(五)发行股票的总额、种类、数量、每股面额及售价;
(六)发行方式;
(七)发行对象;
(八)证券承销商的名称、承销总数及承销方式;
(九)公司沿革及未来发展情况,主要业务、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总额及构成情况;
(十)经签证的盈利预测。
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如获批准,发行公司应在招股前十日将招股说明书全文刊载于主管机关认可的报刊,主管机关认为披露不尽充分时,可要求发行公司将其它相应文件补充公告。
第十九条 申请再次发行股票的,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前次发行以来经营业绩良好,资金运用属同行业较好水平;
(二)距前次发行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三)申请发行的数量不得超过现有股份额;
(四)所筹资金的运用须符合深圳产业政策;
(五)有利于深圳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以吸引外资为目的的可不受本条二、三款的限制。
第二十条 申请再次发行股票,应向主管机关报送下列文件,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发行。
(一)申请再次发行股票的报告;
(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签证的最近一年的财务报表;
(四)资金运用计划、政府有关部门的立项批文、项目可行性报告;
(五)发行方式、价格、范围和数量。
第二十一条 股票分为按面值或溢价发行。但不得低于面值发售。所确定的发行价格须经主管机关认可。
第二十二条 公开发行股票,须由证券承销商分别采取包销、助销、代销等方式发售。
承销数量超过3000万元的,应有不少于三家证券承销商组成的承销团发售。
承销数量超过5000万元的,应有不少于五家证券承销商组成的承销团发售。
承销团中的总承销商的承销比例应不超过50%,具体比例由总承销商与各分承销商商定。
第二十三条 证券承销商每次承销证券的期限不得超过60天。承销期满时尚未售出的股票,按承销合同规定的条款处理。
第二十四条 证券承销商在销售前,应将承销合同的副本报主管机关备查。证券承销商在承销期内,应按其合同所定的发行价格销售。
第二十五条 证券承销商包销、助销的总金额,不得超过其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后余额的4倍。
第二十六条 证券承销商可按承销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包销、助销的报酬或代销的手续费,其费率标准由主管机关及深圳市物价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 证券承销商应于承销期满后或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完后15天内,向主管机关提交发行报告。发行报告应包括:
(一)销售经过及其数量;
(二)认购人总数;
(三)认购发行额0.5%以上者的名单;
(四)承销期满后由证券承销商自己认购的数量;
(五)主管机关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八条 股票公开发售的方式经主管机关确认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 境内法人购买股票不得使用贷款、拨款。用自有资金购买的,不得超过其总额的20%,所购股票及所获新股认购证书不得以任何方式分给本单位职工或其他个人;
年满18周岁,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可认购股票。但所持有各种股票的票面总额不得超过5万元;
党政机关干部、现役军人、证券从业人员和证券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不得买卖股票,具体管理办法由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和市政府批准。
境外投资者(除发起人外)认购股票,由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管理办法,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第三十条 发行公司应于发行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将发行结果书面报告主管机关,并抄送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本次实际发售的股票的种类、数量、范围、方式、价格以及本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占总股份1%以上的股东名单。
第三十一条 发行公司应于营业年度的每半年终了后60天内,将会计师事务所审阅的中期财务报告或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报送主管机关并在主管机关认可的报刊上公告。已上市的公司,还应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报告。
上述财务报告应备置于公司,以供股东或债权人随时查阅。
第三十二条 主管机关和有关部门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可依法检查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记录。
第三十三条 股份按不同所有者分为以下几种:
(一)国家股。是指国营企业的净资产所折股份和各级政府投资形成的股份以及政府指定的国营单位持有的股份;
(二)法人股。是指境内企业法人或其它团体法人用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资形成的股份;
(三)个人股。是指本公司职工个人股或社会公众个人股;
(四)特种股。是指中国境外的政府、法人或个人投资购买的股份。
国家股的持股比例及转让,由所隶属的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或垄断行业,国家要保持控股地位。其它企业的股份比重,以市政府批准的该公司章程为准。
第三十四条 股份公司派发红股属于扩股。公司派发红股不得超过本公司章程规定的分配比例,并须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报送主管机关批准后方可执行。
股份公司拆股是将股票单位拆成若干等额股票单位的行为。已获准上市或柜台转让的公司股票一般不再拆股。如因每一股票单位市价过大影响交易的,上市公司须报交易所审查,并经主管机关确认后方可拆股。未获上市的股票拆股由主管机关确认。
第三十五条 发行股票的公司,其税后利润分配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弥补亏损;
(二)优先股股息;
(三)法定公积金;
(四)公益金;
(五)任意公积金;
(六)普通股红利。
本条第二、六款分配给个人股东的股息红利应按规定缴纳税款,由发行公司代扣代交。

第四章 股票交易
第三十六条 股票交易按下列方式进行:
(一)上市股票在交易所集中交易;
(二)公开发行但未达上市标准的股票在证券商柜台挂牌买卖。
股票交易均须在主管机关批准的证券交易机构办理,不得进行场外非法交易。
第三十七条 公司申请上市除应具备第十五条规定的公开发行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其主体企业设立或从事主要业务的时间(简称实足营业记录)应在三年以上,且具有连续盈利的营业记录;
(二)实际发行的普通股总面值应在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
(三)最近一年度有形资产净值与有形资产总额的比率应达到38%以上,且无累计亏损。特殊行业另定;
(四)税后利润与年度决算实收资本额的比率(简称资本利润率),前二年均达到8%以上,最后一年应达10%以上;
(五)股权适度地分散。记名股东人数在1000人以上,持有股份量占总股份0.5%以下的股东,其持有的股份之和应占实收股本总额的25%以上。
第三十八条 已是股份公司但未公开发行的,须有三年的经营记录且在股票公开发行的半年后方可转让交易。
第三十九条 公司申请上市,应由交易所审查,报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十条 上市股票在交易所的集中交易必须符合本办法、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以及交易所的有关规章和公告。
上述规章和公告由交易所制定并报主管机关核准后执行。
第四十一条 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该公司的股票、新股认购权证等有价证券,在任期内不得转让。
第四十二条 股票交易必须凭有效证件委托证券商办理,证券商接受委托和在交易所集中交易时必须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委托买卖优先的顺序办理。
证券商受托买卖应符合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证券交易活动中(包括集中交易与柜台交易)禁止任何人从事下列行为:
(一)抛空;
(二)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私下串通,或内外勾结同时买卖一种证券及造成证券虚假供求和扰乱价格;
(三)以影响市场行情为目的,不转移证券所有权而假作买卖;
(四)利用内幕消息从事证券买卖;
(五)散布虚假的或易被误解的消息,以诱使他人买卖证券影响证券价格;
(六)以投机为目的连续以高价买入或以低价卖出某一种特定证券,影响市场行情;
(七)未经许可在交易所和证券商的交易柜台直接或间接买卖自身发行的有价证券;
(八)证券经纪商代客户决定种类、数量、价格和买入或卖出,或在其营业场所以外的地方接受有价证券买卖的委托;
(九)场外非法交易;
(十)非法过户。
第四十四条 股票交易可以采取涨落停牌制度。集中交易的涨落幅度由交易所拟定,柜台交易的涨落幅度由证券商联席会共同拟定,均须报经主管机关核准后执行。
第四十五条 国家股和个人股要严格区分,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不能交叉。
第四十六条 私募发行及内部发行的股票不得上市交易。

第五章 证券商、交易所、登记公司
第四十七条 证券商须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凭主管机关发给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到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证券业务。
第四十八条 证券商申请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必须向主管机关提交载有下列事项的申请书:
(一)名称、住所;
(二)注册资本;
(三)机构组织形式;
(四)董事、监事、经理的业务简历和持有有限股份公司的股份的情况;
(五)章程及内部规章制度;
(六)从事证券业务的方式;
(七)主管机关为保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所必需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九条 证券商可申请从事证券承销、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业务。同时经营股票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业务的,须将其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业务分开。
证券商只能经营主管机关批准的证券业务及与证券相关的业务。
证券自营商持有的股票,不得超过其资本金或证券营运资金的80%。
第五十条 证券商的下列行为,须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到市工商局办理有关手续:
(一)变更其名称或住所;
(二)变更资本总额;
(三)证券经营机构的合并;
(四)停止经营证券业务或者解散。
证券商有本条第四款的行为时,必须妥善结束其正在进行的证券交易和其他活动。
第五十一条 证券商发生下列行为时,主管机关可取消其经营证券业务的资格,并责令其在180天内结束全部证券业务。
(一)资本总额下降到主管机关规定的最低限以下;
(二)违反市政府有关规定和主管机关规定的证券商的资格要求;
(三)业务和资产负债状况有可能发生丧失偿付能力的危险;
(四)领取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超过90天未开始营业,或开业后擅自停止营业连续30天以上。
第五十二条 证券商应执行《深圳证券经营机构会计核算有关规定》,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主管机关报送营业报告书。
第五十三条 为保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主管机关可责令证券商提交有关的财务或业务报告及资料,检查其营业帐簿或其它有关物件。如发现有违反本办法及情形紧急的,主管机关可封存或调取有关物件。
第五十四条 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交易所)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为非盈利性的会员制事业法人。
第五十五条 交易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理事会由证券商、登记公司、主管机关和政府委派的人士共同组成。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会提名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总经理、副总经理由理事长提名,理事会通过,报主管机关核准。
第五十六条 交易所为深圳有价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其主要职能如下:
(一)提供有价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和设施;
(二)在主管机关批准的范围内管理证券商、上市公司;
(三)主持对进场的证券特许从业人员资格的审查考核;
(四)主管机关批准的其他职能。
第五十七条 交易所的停市、复市须经主管机关核准。
第五十八条 交易所不得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买卖在交易所上市的有价证券。
第五十九条 凡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以及在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的证券商必须遵守交易所的规章及公告。
上述规章及公告由交易所拟定报主管机关核准。修改时亦同。
第六十条 交易所实行公开买卖原则,并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委托买卖优先顺序办理。
第六十一条 在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的证券商,应依交易所规定缴存证券交易保证金(简称保证金)、清算头寸并按规定缴付费用。
第六十二条 证券商有下列行为者,交易所可按照有关法规报经主管机关核准对其处以罚款,并给予警告、停止交易,以至除名的处分:
(一)违反有关法律和本办法规定;
(二)违反交易所规章及公告。
第六十三条 交易所按规定对证券商除名处分的,应报经主管机关核准。
交易所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认为有必要时,可责令对除名或受到停止交易处理的证券商自行清理其买卖业务或指定其他证券商代为清理。经指定的其他证券商在清理该买卖业务范围内,视为该证券商的代理人。
第六十四条 主管机关和深圳市审计局为保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可随时要求交易所提交关于其营业和财产状况报告和资料。发现违法嫌疑的,可封存调取有关证件。
第六十五条 证券商在交易所买卖有价证券所发生的债务,按下列顺序清偿:
(一)税收;
(二)委托人;
(三)交易所;
(四)证券商。
清算头寸不敷清偿时,其未受清偿部分,可用保证金进行清偿。
第六十六条 上市公司洽商、签订重要合同,及公司资产、负债、权益、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对其证券价格产生明显影响的,应及时报告主管机关及交易所。
第六十七条 深圳证券登记公司(以下简称登记公司)经主管机关审核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凭主管机关发给的经营许可证到市工商局领取营业执照,方可开业。
第六十八条 登记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由各股东单位代表和主管机关委派的人士共同组成。董事长、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报主管机关核准。总经理、副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通过后报主管机关核准。
第六十九条 登记公司为深圳证券集中登记过户的服务机构,其业务范围为:
(一)公开发行及非公开发行的股份登记;
(二)上市及未上市记名证券的过户登记;
(三)代理有价证券的保管;
(四)代理有价证券的还本付息或分红派息;
(五)与证券有关的咨询业务;
(六)主管机关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七十条 记名股票过户,须在股份公司公布停止过户日前到登记公司办理过户,并到股份公司或登记公司提供的地点领取股息红利,不按规定期限办理过户手续的,股息、红利仍发给原记名股东。
第七十一条 主管机关为保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责令交易所、登记公司变更章程、业务规则、营业细则及其它规章,或停止、禁止、变更、撤销其决议案或处分。
第七十二条 交易所、登记公司的下列行为,必须得到主管机关的批准并到市工商局办理有关手续:
(一)变更名称或住所;
(二)变更资本总额;
(三)停止经营证券业务或者解散。
第七十三条 交易所、登记公司的下列行为,必须经主管机关核准:
(一)变更章程和业务规则;
(二)主要负责人的变更;
(三)歇业或停止部分业务。
第七十四条 证券商、登记公司不得为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当事人办理委托买卖和登记过户手续。
第七十五条 交易所和登记公司从事业务的收费标准由主管机关和物价部门制定。
第七十六条 交易所、登记公司和证券商有义务向主管机关和市政府有关监管机关提供其要求查询的资料。
第七十七条 股权转让和个人持有股票的税收,按照有关税法规定执行。
第七十八条 交易所须向主管机关认可的新闻媒介发布每天上市证券的总成交量和成交价格。

第六章 主管机关
第七十九条 主管机关的职责:
(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
(三)维护股票市场的健康运作;
(四)依法审批和管理股票的发行和交易。
第八十条 主管机关主管下列事项:
(一)股票发行的审批、管理和监督;
(二)股票登记过户的管理和监督;
(三)股票上市核准及买卖的管理和监督;
(四)股票投资信托、股票融资和股票投资咨询业务的批准、管理和监督;
(五)审批交易所、登记公司和证券商的设立对其业务活动的管理监督;
(六)与股份公司运作相关的检查和监督;
(七)股票市场的调查统计和研究分析;
(八)证券机构及其人员的考核、奖罚;
(九)股票管理法规的拟订并制定有关实施办法;
(十)其他有关股票市场的管理。
第八十一条 主管机关的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地进行管理。不得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第七章 罚 则
第八十二条 在股票发行、交易活动中发生的争议,按主管机关及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批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十三条 凡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发生争议的,由交易所进行调解。调解不服的可向主管机关申请复议。
主管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当事人必须执行。对于复议决定拒不执行的,主管机关可授权交易所停止该证券商在交易所的业务。
第八十四条 凡未经主管机关批准擅自发行股票、认股权证及其它各种集资券的发行人,给予以下处罚:
(一)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退还所筹资金;
(二)冻结公司发行证券所筹资金;
(三)通知金融机构停止其贷款;
(四)处以违法活动所涉及金额5%以下罚款。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八十五条 发行公司和证券承销商不按主管机关批准的发行范围、数量及发行价格发行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责令其退还超过范围及数量的款项;
(二)处以发行公司及承销商所涉及金额5%以下罚款;
(三)停止其三年以下的发行及承销资格。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八十六条 为发行公司提供不真实材料的或因此而造成损失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评估及公证机构,给予以下处罚:
(一)警告;
(二)通报;
(三)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责令该机构停止该项业务半年,吊销直接责任人的评估或公证资格。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八十七条 凡经主管机关批准已发行股票的公司,如不按本办法及时并如实向主管机关报送有关材料或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资料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登报通报批评;
(二)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三)该公司有价证券停牌交易5至7天;
(四)造成重大危害的,提请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由工商行政管理局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由市行政监察局追究当事人责任,视情节给予处分;
(三)由主管机关给予停止该股票交易、过户和通报批评。
第八十九条 违反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由主管机关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条 凡违反第三十六条进行场外非法交易的,对买卖双方各处以该有价证券成交额50%以下的罚款,直至没收其有价证券。
第九十一条 凡未经主管机关批准而从事证券经营的机构和个人,给予以下处罚:
(一)取缔其非法经营;
(二)没收非法所得;
(三)处以违法活动所涉及金额5%以下罚款。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九十二条 证券商、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公司,超出主管机关批准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的,给予以下处罚:
(一)停业整顿;
(二)取消其部分直至全部经营业务。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九十三条 在证券发行、交易、交收、清算、结算和过户登记过程中,凡涉及舞弊、欺诈、收受回扣及以非法手段谋利者,给予当事人以下处罚:
(一)处以所涉及金额5%以下罚款;
(二)没收有价证券;
(三)当事人为证券从业人员的,责令其所在单位给予记过、开除留用或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凡被开除公职者,任何证券机构不得重新录用;
(四)情节严重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第九十四条 以上处罚除已规定由主管部门执行外,其余各条款由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五条 本办法授权主管机关解释。
第九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1年6月15日起施行。
第九十七条 凡有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中国人民银行1991年4月1日银复(1991)154号文批准)



1991年5月15日